1、蛮族部落的入侵
关于西罗马帝国衰落最简单直接的原因便是其在对抗外部势力时遭受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罗马与日耳曼部落争斗了几个世纪,但是到了公元4世纪时,像哥德族等部落一直在侵扰着帝国边境。
2、经济危机和过度依赖奴隶劳动
持续不断的战争和无节制消费大大地削弱了国库,同时,帝国还遭受了劳动力不足的打击。罗马的经济依靠奴隶耕种田地、充当手工艺人。
3、罗马帝国分裂
当时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将帝国分成两半,西罗马帝国总部设在意大利米兰,东罗马帝国则设立在拜占庭,东、西两个帝国未能有效合作对抗外部侵略,甚至帝国之间常常内讧。
4、政府腐败和政治不稳定
由于其内部的腐败和渎职而未能阻止皇帝们的荒诞行径。随着情况不断恶化,罗马人身为公民的自豪感逐渐消失,许多罗马公民对他们的领导失去了信任。
扩展资料:
戴克里先推行“四帝共治”,把罗马分为东西两部分,一边各有两个皇帝,分为主副,主皇帝称奥古斯都,副皇帝称凯撒,主皇帝任命副皇帝,而且死后由副皇帝继任。
显然这种制度并没有解决罗马帝国的继承问题,反而加剧了混乱,戴克里先卸任之后,内战立刻开始,最后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统一了东部和西部,
但到395年,罗马帝国终究还是无可挽回地一分为二了。罗马帝国分裂后,不断被蛮族入侵,很快就到410年,西哥特人和匈奴人的联军攻破罗马,在476年罗马帝国彻底灭亡。
即便没有蛮族入侵,罗马帝国也明显在走向衰落。首先,由于罗马人的性格以及奴隶制的需要,罗马帝国始终通过不断扩张“以战养战”,但扩张终究是不可持续的。
一旦帝国的扩张陷入停滞,庞大的军队和骄奢的官僚终将拖垮罗马的国力。罗马贵族出名地耽于享乐,喜欢大吃大喝。
在世界历史上,盛极而衰是文明的常态。繁华的文明帝国发展到一定时候总要走向腐朽,最终遭受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的清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罗马帝国
参考资料:人民网-社会道德的变迁与罗马帝国的兴亡
浅析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罗幕洛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废黜,宣告了罗马帝国的灭亡。也许是有感于罗马的伟大,或有感于罗马文化对西方社会的长期影响,对罗马帝国灭亡原因的探讨一直是世界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历史的表象看,导致罗马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蛮族”的入侵。但是,罗马和“蛮族”的战争由来已久,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蛮族”根本无法和罗马相抗衡,它们的入侵大都被罗马击溃。因此,将灭亡的原因简单归结为“蛮族”的入侵是不合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罗马的灭亡必然是其内部因素造成的。
随着罗马共和国的瓦解,帝国的建立,罗马的政体由共和制转为专制。统治者掌握了一切,公民丧失了各项政治权利,被排除在国家政治之外,由此带来了政府的腐败及公民意识的淡化。在共和国前期,罗马人把国家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以作为罗马公民而骄傲,为国家服务而自豪。因为那时他们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参与政治的机会,可以对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能得到法律保护,能从国家获得各种利益。执政官、元老院及其它官吏也较为勤俭,腐败现象少。但从共和国后期(此时共和国已名存实亡)开始,国家已完全成为君主及其官僚、军队的私有财产。绝对的权力使他们腐化堕落,肆意挥霍,想方设法搜刮人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沦为地主庄园的农奴,或干脆发动起义反抗暴政。因而,人民与统治者存在严重的对立,对国家的兴亡无动于衷。一个丧失民心的政府难道还能维持吗?因此,即便“蛮族”不入侵,帝国也将在腐败中走向灭亡。
罗马的专制制度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完善的继承法。当皇帝去世后,帝国常因没有明确的继承人而导致各军事集团间的战争。军队在帝国时期已完全成为皇帝的制造者,他们可以随意废黜、杀戮他们不喜欢的皇帝,推举符合其利益的人当皇帝,甚至公然拍卖皇位。各军事集团之间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长期战争不仅使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更严重地削弱和削耗了帝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此外,尽管罗马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但由于东部希腊文明区与西部拉丁文明区之间在经济文化上有较大差异,因而帝国始终存在分裂倾向。军事集团间的战争加速了帝国的分裂,并最终导致公元395年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这就使在对抗“蛮族”入侵时,东西帝国无法团结一致,造成战争的失败。
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度的衰弱及劳动力不足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罗马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对奴隶剥削之上的。奴隶主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奴隶的劳动成果,便让其承担繁重的劳动,致使奴隶无法通过繁殖后代来扩充奴隶队伍。且罗马的奴隶主要来自扩张与掠夺,但随着扩张的停止,奴隶资源也就断绝了,奴隶主又不愿在生产技术革新,造成生产衰退,导致社会经济基础的崩溃。此外,政府对农民的压迫导致自耕农破产,农民为求生计大量逃亡,从而使兵源不足,无力抵抗“蛮族”入侵。
1916年,维兰德密•斯密科维奇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罗马衰亡的重新考察》一文。他认为,罗马的灾难开始于共和国时期,早在加图时代(公元前180年左右),意大利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已经衰落了。各个行省的耕地逐渐沙漠化,荒地无限扩大。大量土地抛荒导致仍然耕种土地的农民税收负担加重,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生存所依赖的物质条件恶化。所有这些使西罗马帝国难逃灭亡的厄运。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邓尼•弗兰克则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西罗马帝国的衰亡。通过仔细研究许多拉丁文墓志铭,他发现这些墓志铭上的奴隶多是希腊人的姓名。因此,他断言,罗马和拉丁西部遇到希腊和东方奴隶的入侵:由于这些都是被释放的奴隶,所以他们都取得了罗马的公民权,罗马公民的成分发生了变化。通过对13900个墓志铭的研究,他推断罗马城中近90%罗马出生的居民是外族血统,曾经建立罗马帝国的罗马人现在让位于外来种族。正因如此,罗马从元首制过渡到君主制这是专制主义的胜利,东方宗教的传播,拉丁文学的衰落,曾经建立帝国的人治理国家的天赋不断降低。
尼尔森在《罗马帝国》一书中认为,罗马帝国最重要的问题是种族问题,因为罗马文明就是以种族为基础的。文化取决于种族的特性。如果外来种族和蛮族被同化,那么他们必然与征服者(罗马人)互相渗透。由于罗马世界范围广大,外来种族众多,因此罗马人的出生率必须提高。但是罗马人的出生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罗马人的血统变得越来越不纯洁,在帝国的罗马化地区,由于文明的互相交流和融合导致种族的无节制混合。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不同种族互相通婚和血统的混杂遍及各个行省。在这些血统混杂的地方,稳定的精神和道德标准都失去了。
罗斯托夫采夫在《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一书中,也探讨了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他认为正是通过城市这个媒介,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当罗马帝国扩张到西欧地区时,它自然会使城市成为罗马化的中心。但是城市的财富来自乡村,乡村农民激烈反对城市市民的剥削。在罗马帝国的和平环境下,城市居民逐渐不能适应军营生活,公元3世纪危机时,帝国政府只好招募农民参加罗马军队,军队中的农民与乡村农民联合起来,反对城市的压迫。因此,贵族以及依赖贵族的古代文明的衰落就是由于军队中的农民与乡村农民的联合反抗。
研究拜占庭历史的诺曼•H•拜恩斯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他认为西罗马帝国存在文化中断的现象,东罗马帝国则没有。从根本上来说,文化诞生于互相交流,为了维持文化,需要有意识地巩固对它的兴趣。罗马文明依靠互相联系,依靠从罗马城扩散到各个行省省会,然后再返回罗马加以巩固。然而,只有在没有暴力的地区才能保持这种自由联系。罗马帝国由城市行政官员以及驻守边境的军队维持,城市官员和军队成为维持整个文明结构的重要力量。而蛮族的入侵使这些相互联系的地区分裂了,蛮族王国在罗马领土上的建立打破了帝国政府统一的行政管理。蛮族王国的建立不仅缩小了罗马帝国的领土,而且减少了罗马帝国的财政收入来源。帝国的防御需要金钱,因为罗马曾经为西欧地区提供了长期的和平交往,以致它的公民再也不是战士了。要想获得战争胜利,西罗马帝国就必须依靠蛮族雇佣军,而雇佣军是要支付巨额军费的。更加糟糕的是,西罗马帝国面临两线作战:陆地上需要与蛮族作战,海上还要与汪达尔人的舰队作战。因此西罗马帝国的悲剧在于它没有必要的财力资源,在维持一支雇佣军的同时又能维持一支强大的舰队。
80年代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西罗马帝国是由于“铅中毒”而衰亡的。罗马城市的供水管道是用铅制作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铅逐渐被锈蚀,长期使用这种铅水管的罗马人智力因此下降,以致到公元5世纪时,他们缺乏应付帝国内外危机所必要的智力。
美国学者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一书中认为,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个历经数百年的过程,它并不是发生在公元476年的一个单一事件。其次,帝国仅仅是西半部灭亡,帝国的东半部则作为拜占廷帝国而幸存下来,直到15世纪中叶。因此,没有任何单一原因足以说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它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蛮族的作用,二是精神原因,三是经济原因。
菲里普•李•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主要是由于内部问题。第一,政治上,元首制下缺乏明确的继承法,结果元首一去世,接着就是内战,帝国后期政治上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使足够的人参与政府活动,帝国的居民大多数是不参与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税收常常使他们对帝国心怀仇恨。第二,经济上,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由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所引起的。罗马城市主要依靠奴隶生产的剩余产品,但是奴隶承担的劳动过于繁重,以致无法通过繁衍后代来补充奴隶队伍,随着对外政府战争的结束,战俘奴隶的来源断绝了,结果乡村生产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少;奴隶制度使罗马的奴隶主不关心发展生产技术。第三,缺乏公民理想。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不能依靠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理想,这主要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和沉重的赋税负担造成的。地区之间的分歧、公共教育的缺乏以及社会的分层进一步阻碍了任何统一的公益精神的形成。西罗马帝国是伴随着人们的普遍冷漠而走向历史的尽头的。
第一,元首制下缺乏明确的继承法,结果元首一去世,接着就是内战,帝国后期政治上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使足够的人参与政府活动,帝国的居民大多数是不参与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税收常常使他们对帝国心怀仇恨。
第二,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由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所引起的。罗马城市主要依靠奴隶生产的剩余产品,但是奴隶承担的劳动过于繁重,以致无法通过繁衍后代来补充奴隶队伍,随着对外政府战争的结束,战俘奴隶的来源断绝了,结果乡村生产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少;奴隶制度使罗马的奴隶主不关心发展生产技术。
第三,缺乏公民理想。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不能依靠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理想,这主要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和沉重的赋税负担造成的。地区之间的分歧、公共教育的缺乏以及社会的分层进一步阻碍了任何统一的公益精神的形成。西罗马帝国是伴随着人们的普遍冷漠而走向历史的尽头的。
繁荣:
公元一、二世纪,随着统一帝国的巩固,随着奴隶制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及奴隶生活水平和法律地位的提高,罗马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罗马帝国的繁荣,就是以城市资产者的兴旺为基础的
帝国初叶,帝国政局的稳定,帝国境内的有秩序与和平以及土地私有制原则的确立,国家对土地私有者的“有限”保护和自治市的大量出现。当然,部分自由民鄙视劳动和不愿务农的倾向,也促进了大地产的发展。 意大利本土的农业虽因各种原因开始趋于衰落,但各行省的农业却发展迅速。
帝国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促使工商业有较突出的发展。相对和平的政治气氛,首先有利于各地的交往。在全帝国境内各族居民均可自由旅行,从幼发拉底到泰吾士河无需任何护照,商贸往来皆很方便。 除客观条件外,社会各阶层对工商业态度的改变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元首和出身骑士阶层的新官僚阶级已不像旧元老贵族那样对工商业不屑一顾,他们都很关心经济利益,于是工商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学者们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罗马衰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导致的,所以研究也应该从多个纬度出发。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的分析,追溯罗马衰落的原因。 我建起一座巍峨的纪念碑,比青铜器还要坚固,比埃及金字塔还要雄伟,我将永远不会消亡。这是古罗马帝国一位诗人对其祖国的赞美之辞,希望自己的祖国永远的强大,但是,尽管古罗马帝国确实强大过很长时间,却最终还是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但我们要想知道古罗马是为何灭亡的,首先应该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 古罗马帝国最初形成于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平原北端,由台伯河下游流域的几个村落逐步发展而来。起初罗马是一个从早期王政时代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共和国,但罗马居民似乎天生具有尚武的倾向,在共和国几乎所有的时期都在不断地与别的民族交战,不断地攻城略地。罗马共和国自其建立以来二百多年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连绵不断的历史。 共和国疆域不断的扩大给其本身带来了及其重大的影响,最为根本的影响则是――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一方面,到公元前一世纪末,它已经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在这片政治地理十分复杂的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众多不同种族、文化、宗教和政治制度的区域、部落、城市和王国。 这些不同的区域被罗马用武力统一到了一起,与以前的城邦体制不同,这些区域成为了罗马直接管辖的行省,罗马用强大的行政体制对它们进行管理。另一方面,随着疆域的扩大,罗马的公民权也开始扩展,越来越多的行省城市的居民获得了公民权,这样,具有共和精神的罗马公民被淹没在了没有共和传统的广大臣民的海洋中,罗马的共和制开始向专制制度转变,罗马公民对国家的政治参与越来越少,政治成为了和他们毫不相关的事情。 罗马帝国兴盛了四百多年,在公元476年,强大一时的罗马帝国被日尔曼人消灭,但是,正如罗马帝国不是一天或一年建成的,它同样也不是一天或一年灭亡的。它的灭亡是很多因素长期积累演变的结果,这些因素具体是什么,那些因素的作用更为重要,长期以来就是学者们争论的话题,本文将简略地浏览一下关于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观点,然后再就自己的观点作深入的阐释。一:形形色色的观点学者对古罗马帝国的衰亡撰写了大量的论著,提出了多种多样的、不胜枚举的观点,有些简单生动、缺乏论证,有些角度新颖、娓娓动听,有些观点深刻、但过于笼统。但这些观点对人们了解古罗马的衰亡有着重要的帮助,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古罗马衰亡的新的角度,所以,在论述自己的观点前,先简述一下其他学者的观点是有帮助的。美国的罗马史专家罗斯托夫采夫在《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一书中,探讨了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他认为罗马通过城市统一了意大利,当罗马帝国扩张到西欧地区时,它自然会使城市成为罗马化的中心。但是城市的财富来自乡村,乡村农民激烈反对城市市民的剥削。在罗马帝国的和平环境下,城市居民逐渐不能适应军营生活,公元3世纪危机时,帝国政府只好招募农民参加罗马军队,军队中的农民与乡村农民联合起来,反对城市的压迫。因此,贵族以及依赖贵族的古代文明的衰落就是由于军队中的农民与乡村农民的联合反抗。1916年,维兰德密•斯密科维奇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罗马衰亡的重新考察》一文。他认为,罗马的灾难开始于共和国时期,共和国晚期,意大利很多地区的农业已经衰落了。各个行省的耕地逐渐沙漠化,荒地无限扩大。大量土地抛荒导致仍然耕种土地的农民税收负担加重,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生存所依赖的物质条件恶化。所有这些使西罗马帝国难逃灭亡的厄运。 1917年,埃尔沃斯•亨廷顿在《经济季刊》上发表气候变化和农业衰落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一文。他的论证方法非常奇特。美国加里福尼亚地区有一种树龄达到3000多年甚至4000年的红杉树,这种红杉树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年都长出一个年轮,根据年轮数可以推断树龄,而且这种树的年轮纹理之间的距离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气候有利时,也就是降水量大的年份,年轮纹理间距比较大,反之则较小。所以根据红杉树的年轮纹理的间距可以推断出该地区降水量的历史。而且亨廷顿认为加里福尼亚地区的降水历史与罗马统治时期地中海地区的降水大体一致。基于红杉树的特点和两地降水历史大致相同的假设,所以亨廷顿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由于公元4、5、6世纪降水量不足而造成的。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邓尼•弗兰克则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西罗马帝国的衰亡。通过仔细研究许多拉丁文墓志铭,他发现这些墓志铭上的奴隶多是希腊人的姓名。因此,他断言,罗马和拉丁西部遇到希腊和东方奴隶的入侵:由于这些都是被释放的奴隶,所以他们都取得了罗马的公民权,罗马公民的成分发生了变化。通过对13900个墓志铭的研究,他推断罗马城中近90%罗马出生的居民是外族血统,曾经建立罗马帝国的罗马人现在让位于外来种族。正因如此,罗马从元首制过渡到君主制这是专制主义的胜利,东方宗教的传播,拉丁文学的衰落,曾经建立帝国的人治理国家的天赋不断降低。 二:罗马衰亡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在解释古罗马帝国衰亡之前,首先应该先阐明一个问题,就是古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古罗马帝国统治者的衰亡不是一回事,这个问题和后面的分析关系紧密。简单来说,古罗马帝国的衰亡是指古罗马帝国政治制度的衰亡,而古罗马帝国统治者的衰亡则是指统治古罗马帝国的帝王及其家族的灭亡。古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种体制性衰亡,这种衰亡不是某个帝国统治者的灭亡,而是这种帝国统治体系本身的灭亡。 古罗马帝国的衰亡的根本原因源于自共和国时期便开始的不断的对外扩张所导致的经济基础的变化。罗马共和时代土地制度总的发展情况是:征服意大利时期,基本上是小土地所有制占优势的时期,虽然出现了土地的集中,但不是主要的经济形态,那时的耕种者还是以小农为主,使用奴隶尚不普遍。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在当时备受推崇。一部罗马文献这样写道:我们祖先,赞扬一个好人的时候,就称颂他是一个好种田人,一个好农民。凡是受到这样称颂的人,认为是获得了无上光荣。古罗马共和国以城市为依托,但其经济性质并不是商品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的生产主要是为自己提供生存物质。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和它所属的城市发生经济上的往来,即用自己的农业剩余产品去换取城市里生产的必备的生活用品,但这种交换不是普遍的日常化的成熟的交换经济。每个农民都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以维持他的家庭生活,小农是帝国的基础。小农通过自己的劳动,给城市提供必不可少的粮食,而通过农民和城市之间的交换,帝国才能够建立统一的货币、税收体系,从而保证整个帝国经济上的统一。而经济上的统一正是帝国整个政治体制统一的基础。在这种小农经济之外,还有一种经济形式,即由罗马的贵族所经营的庄园经济,这种经济通常占有很大的一片土地,通过奴隶来维持庄园的生产。庄园经济就其经营方式而言,包括中等规模的奴隶制农庄和分散出租给佃农的出租地,古罗马奴隶主要源于战俘、被征服的居民以及海盗掠来的人口,他们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当成是会说话的工具,处境十分悲惨。庄园经济也同样不是交换经济,贵族们通常是自给自足,庄园的奴隶不光进行农业生产,也从事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的生产,每个庄园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的封闭的堡垒,但这时的庄园经济尚不是古罗马帝国的主要经济形态。 此时,围绕着土地的占有和分配问题,平民和贵族已经开始产生激烈的矛盾。但由于对意大利的征服和罗马统治者推行的移民政策,这一矛盾得到相对的缓和。商业活动也已经产生,帝国的形成使地中海成为国家的内湖,从而形成地中海商业网,罗马贵族卷入了经商致富的活动。商业兴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罗马和意大利一些城市出现了分工专业化、产品多样化的大规模手工业作坊。对外扩张刺激了高利贷和金融业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经营存款、贷款、汇兑等业务的钱庄及金融业的发展。但商业并没有成为普通公民的日常行为,基本上是贵族之间的活动。古罗马的这种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并没有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大举向意大利境外扩张,土地问题变得尖锐起来,主要变现在土地兼并加速和小农的破产。从罗马的对外扩张中获得最大利益的,首先是有权势的贵族,其次是骑士阶层,他们将大批金钱投资于意大利农村,通过兼并小农的土地――通常是应征入伍、连年在异域作战的那些农民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农庄。土地的急速兼并导致罗马的自然经济开始迅速地瓦解,庄园经济则开始强盛起来,开始成为罗马帝国主导性的经济形态。庄园经济形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小农的破产和流氓无产者的出现。农民破产后,只有少数人能能谋得工作,他们以罗马公民的身份来到罗马城,靠国家的赈济和富人的施舍生活,充权贵的门客及其在政治上的支持者,从而沦为罗马社会中的寄生阶层,成为了罗马政客利用的工具,成为了帝国政治不稳定的助推器。到了帝国初期,庄园经济继续发展,主要是由于帝国政局的稳定;帝国境内的有秩序与和平以及土地私有制原则的确立,国家对土地私有者的保护,部分自由民鄙视劳动和不愿务农的倾向,也促进了大地产的发展帝国时期的奴隶制与共和国相比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对外战争减少了,奴隶来源减少,奴隶的身价相对来说有所提高;其次,家生奴隶数量增加,在奴隶营中集体生活的奴隶有些开始有了家庭生活和少量的私有财产;再者,长期积累的经验使奴隶主阶级认识到:奴隶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虐待奴隶会使他们早死,给主人带来损失,长期从事生产劳动而获得的经验和磨炼增加了奴隶的才干和技能,使他们成为主人不可缺少的帮手和依靠,所以奴隶主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残酷对待奴隶。由于这种种原因,公元1、2世纪,尽管奴隶仍构成社会的最低层,但他们所受的实际待遇以及他们的社会地位总的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当局势发展到这一步时,罗马帝国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了,它必然要衰落。当这种庄园经济开始成为罗马帝国的主导经济形态时,罗马帝国不论是扩张还是不扩张,都无法阻止其经济形态的这种转变。扩张自然会改变经济形态,不扩张同样有这种效果,这是因为,如果其不扩张,则庄园所能得到的奴隶就会越来越少,奴隶减少,庄园主就不得不开始把更多的农民变成庄园的农奴,由于古罗马的农民本来就不是完全独立的农民,而是受到庄园主一定的控制,农民转变为农奴这一过程就变得比较容易。农民的减少,是对小农经济的巨大的破坏。随着庄园经济的兴盛,罗马帝国越来越不像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也越来越不像是一个以城市为核心的帝国。庄园经济一般都是以乡村地区为核心,在这里就是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共同体。帝国的城市开始无法得到充足的物质供应,帝国的统一的货币、税收体系也无法实行,帝国已经不是真正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因为现在已经有了如此多的独立的庄园经济。由于经济上的分裂,帝国的两大支撑体系,官僚和军队开始受到削弱,国家已经很难给官僚提供可观的货币工资,关了对帝国体制的忠诚也就不断降低。对于军队来说,不再有充足的资金来招募士兵,同时由于大量的农民变成了农奴,且受到庄园主的强大的保护,兵源也就大大减少,帝国不得不开始从周边的蛮族招募士兵,这种蛮族士兵对帝国没有真正的忠诚。所以,古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种体制的衰亡,是一种中央集权体制的衰亡,当古罗马帝国的经济基础以开始变为以庄园经济为主体时,也就出现了封建经济的萌芽,而封建经济要求一种封建体制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这与古罗马帝国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是完全矛盾的,所以,古罗马帝国也就必然要灭亡。三:罗马衰亡的其他原因 (1)政治方面:上一节指出了经济基础的变化才是古罗马帝国最终衰亡的根本原因,而人们常说的政治原因则不是特别重要,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只是罗马具体的统治者衰亡的原因。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政治制度最明显的政治缺陷是缺乏明确的继承法,因此在帝王的继承上就出现了很多的纠纷和矛盾,而内战往往是事情的结局。公元235到284年的战争就证明了这一点。此外,帝国时期,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再也不能给民众提供参与政治的机会,共和国下的积极的公民变成了帝制下的臣民,人们对国家开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对国家稳固必要的忠诚开始削弱。这一切给国家的稳定和长久带来了隐患,但并不一定带来罗马帝国的衰亡,若和中国的历代王朝作一个对比,这一点将更加清晰。 中国的历代王朝也常常发生政治上的激烈争斗甚至内战,臣民对国家也基本上是漠不关心,但这只是导致王朝的灭亡,但却从来没有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的灭亡。与之相同,罗马的政治动乱也不可能带来帝国体制的灭亡。 但是,罗马政治上的动乱却加快了帝国政治体制的衰亡的步伐, 此外,罗马帝国政治机构及其官员的腐败也是罗马帝国衰亡的促成因素,罗马帝国建立之初,行政力量高效而廉洁。奥古斯都,这位统治着如此大的疆土、如此多的臣民的君主,在他的工作岗位上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整顿原有的官僚机构,力图让那些有才能有经验的人担任各级官职,并对各行省的官员实行严密的监管。他的工作被他的继承者们继续着,罗马政府自从奥古斯都以后在不断完善着。早期罗马帝国的繁荣与兴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归结于帝王的贤明、统治机制的完善和官员的廉洁。但是,廉洁和高效终究不是专制制度的常态,专制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罗马帝国后期,实行绝对专制的君主制,形成了毫无制约力的皇帝独裁,致使最高统治集团腐败盛行,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在政府公开的行政机构各个部门中已完全可以觉察到了。政治腐败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加重了官员和普通公民之间的矛盾,削弱了罗马公民对帝国的忠诚。(2)文化方面: 古罗马帝国时期文化上的变化也对帝国的衰亡有着很大的影响,倘若为数众多的罗马人作出巨大的努力和奉献,罗马也许会得救,但愿意为公益事业努力工作的人微乎其微。 ,帝国后期的人民再也没有罗马早期公民拥有的那种高度发达的公共道德。共和国和帝国早期时的公民富有爱国心和荣誉感,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尚武精神,美德和荣誉是罗马共和国的宗旨。传统美德和道德精神使人人争先为国效力,这种精神帮助罗马经历了众多的严峻考验。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太平盛世的来临,世风日坏,腐败堕落的现象到处可见。
也许有感于古代罗马的强大,也许有感于古代罗马对中世纪欧洲和现代西方世界的持续影响,
长期萦绕在西方史学家脑际中的问题之一就是西罗马帝国为什么在公元5世纪灭亡。
20世纪,西方学者继续探讨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这个千古之谜。
1916年,维兰德密·斯密科维奇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罗马衰亡的重新考察》一文。
他认为,罗马的灾难开始于共和国时期,早在加图时代(公元前180年左右),意大利大部分地区
的农业已经衰落了。各个行省的耕地逐渐沙漠化,荒地无限扩大。大量土地抛荒导致仍然耕种土地
的农民税收负担加重,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生存所依赖的物质条件恶化。所有这些使西罗马
帝国难逃灭亡的厄运。
1917年,埃尔沃斯·亨廷顿在《经济季刊》上发表“气候变化和农业衰落是罗马帝国衰亡的
原因”一文。他的论证方法非常奇特。美国加里福尼亚地区有一种树龄达到3000多年甚至4000年
的红杉树,这种红杉树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年都长出一个年轮,根据年轮数可以推断树龄,而且
这种树的年轮纹理之间的距离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气候有利时,也就是降水量大的年份,
年轮纹理间距比较大,反之则较小。所以根据红杉树的年轮纹理的间距可以推断出该地区降水量的
历史。而且亨廷顿认为加里福尼亚地区的降水历史与罗马统治时期地中海地区的降水大体一致。基
于红杉树的特点和两地降水历史大致相同的假设,所以亨廷顿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由于公元
4、5、6世纪降水量不足而造成的。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邓尼·弗兰克则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西罗马帝国的衰亡。通过仔
细研究许多拉丁文墓志铭,他发现这些墓志铭上的奴隶多是希腊人的姓名。因此,他断言,罗马和
拉丁西部遇到希腊和东方奴隶的入侵:由于这些都是被释放的奴隶,所以他们都取得了罗马的公民
权,罗马公民的成分发生了变化。通过对13900个墓志铭的研究,他推断罗马城中近90%罗马出生
的居民是外族血统,曾经建立罗马帝国的罗马人现在让位于外来种族。正因如此,罗马从元首制过
渡到君主制这是专制主义的胜利,东方宗教的传播,拉丁文学的衰落,曾经建立帝国的人治理国家
的天赋不断降低。
尼尔森在《罗马帝国》一书中认为,罗马帝国最重要的问题是种族问题,因为罗马文明就是以
种族为基础的。文化取决于种族的特性。如果外来种族和蛮族被同化,那么他们必然与征服者(罗
马人)互相渗透。由于罗马世界范围广大,外来种族众多,因此罗马人的出生率必须提高。但是罗
马人的出生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罗马人的血统变得越来越不纯洁,在帝国的罗马化地
区,由于文明的互相交流和融合导致种族的无节制混合。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不同种族互相通婚
和血统的混杂遍及各个行省。在这些血统混杂的地方,稳定的精神和道德标准都失去了。
罗斯托夫采夫在《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一书中,也探讨了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他认为正
是通过城市这个媒介,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当罗马帝国扩张到西欧地区时,它自然会使城市成为罗
马化的中心。但是城市的财富来自乡村,乡村农民激烈反对城市市民的剥削。在罗马帝国的和平环
境下,城市居民逐渐不能适应军营生活,公元3世纪危机时,帝国政府只好招募农民参加罗马军
队,军队中的农民与乡村农民联合起来,反对城市的压迫。因此,贵族以及依赖贵族的古代文明的
衰落就是由于军队中的农民与乡村农民的联合反抗。
研究拜占庭历史的诺曼·H·拜恩斯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他认为西罗
马帝国存在文化中断的现象,东罗马帝国则没有。从根本上来说,文化诞生于互相交流,为了维持
文化,需要有意识地巩固对它的兴趣。罗马文明依靠互相联系,依靠从罗马城扩散到各个行省省
会,然后再返回罗马加以巩固。然而,只有在没有暴力的地区才能保持这种自由联系。罗马帝国由
城市行政官员以及驻守边境的军队维持,城市官员和军队成为维持整个文明结构的重要力量。而蛮
族的入侵使这些相互联系的地区分裂了,蛮族王国在罗马领土上的建立打破了帝国政府统一的行政
管理。蛮族王国的建立不仅缩小了罗马帝国的领土,而且减少了罗马帝国的财政收入来源。帝国的
防御需要金钱,因为罗马曾经为西欧地区提供了长期的和平交往,以致它的公民再也不是战士了。
要想获得战争胜利,西罗马帝国就必须依靠蛮族雇佣军,而雇佣军是要支付巨额军费的。更加糟糕
的是,西罗马帝国面临两线作战:陆地上需要与蛮族作战,海上还要与汪达尔人的舰队作战。因此
西罗马帝国的悲剧在于它没有必要的财力资源,在维持一支雇佣军的同时又能维持一支强大的舰
队。
80年代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西罗马帝国是由于“铅中毒”而衰亡的。罗马
城市的供水管道是用铅制作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铅逐渐被锈蚀,长期使用这种铅水管的罗马人智
力因此下降,以致到公元5世纪时,他们缺乏应付帝国内外危机所必要的智力。
美国学者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一书中认为,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个历经数百年的过
程,它并不是发生在公元476年的一个单一事件。其次,帝国仅仅是西半部灭亡,帝国的东半部则
作为拜占廷帝国而幸存下来,直到15世纪中叶。因此,没有任何单一原因足以说明西罗马帝国的衰
亡,它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蛮族的作用,二是精神原因,三是经济原因。
菲里普·李·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主要是由于内部问题。第
一,政治上,元首制下缺乏明确的继承法,结果元首一去世,接着就是内战,帝国后期政治上最大
的缺陷是没有使足够的人参与政府活动,帝国的居民大多数是不参与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税收常常
使他们对帝国心怀仇恨。第二,经济上,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由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所引起
的。罗马城市主要依靠奴隶生产的剩余产品,但是奴隶承担的劳动过于繁重,以致无法通过繁衍后
代来补充奴隶队伍,随着对外政府战争的结束,战俘奴隶的来源断绝了,结果乡村生产的剩余产品
越来越少;奴隶制度使罗马的奴隶主不关心发展生产技术。第三,缺乏公民理想。公元3世纪,罗
马帝国不能依靠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理想,这主要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和沉重的赋税负担造成的。地区
之间的分歧、公共教育的缺乏以及社会的分层进一步阻碍了任何统一的公益精神的形成。西罗马帝
国是伴随着人们的普遍冷漠而走向历史的尽头的。
下一篇:机车驾驶证报名费多少钱
发表评论